销售热线:4006-529-509

产品信息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纺织业调整是为更长久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5-03-30 09:34:03]

  浙江,这个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最富市场活力的地区,其调整经验将给新常态下的“十三五”行业结构优化提供哪些更具现实意义的思路?


  3月8~1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带领的调研组马不停蹄,在4天调研中和30余家产业集群地企业集中座谈,到10家企业现场考察。


  调整要有前瞻性


  什么叫调整,能够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就是最根本的调整,这需要有超前的前瞻性和决策力。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海宁市三家上市公司之一,多年来不论市场如何变化,企业坚持持续投入和研发形成的技术高地,使企业三大产品轮胎帘子布、涤纶工业丝和塑胶在高端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拥有绝对话语权。其投资2亿多元进行涤纶丝改性研发成功生产汽车气囊的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商品化生产的企业。


  在高端市场精耕细作的战略定位,让企业成为奔驰、宝马、米其林等国际一线品牌的指定供货商。2014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人均产值过百万。“同质化的产品我们坚决不做。只做高端市场的定位,虽然有风险,但做好了带给企业的就是丰厚的回报和发展远景。”总经理高王伟很自信。


  近几年,被化纤行业称为阶段性产能过剩的代表产品就是涤纶长丝,但浙江新凤鸣集团就是在这一片红海中,以投资超过40亿元的魄力,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聚酯装置和纺丝、自络、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内力,应对挑战。装备更新,让企业综合成本大幅下降,仅吨丝耗电就降到7.8万千瓦(200度电),一年就可为企业节约2000万元。


  2015年,又一条新线即将上马。2014年企业一直保持满负荷生产,综合产量完成176万吨,销售率百分之百,人均产值超过200万元。“踏实做主业,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市场不好。”董事长庄奎生说。


  高勇在考察完新凤鸣后很感慨,化纤行业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绝对不是简单地淘汰过剩产能,而是坚定不易地淘汰落后产能。对装备水平高、耗能少、用工少、品质优的先进产能还要鼓励投资。


  调整是为了更长久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用工最贵的地方。招工难、成本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调研中发现,众多企业用先进装备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用工。


  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锦纶长丝生产企业之一,近几年先后投入26亿元,引进全球最先进的锦纶自动化生产线,和老厂相比,新的生产线用工人数从老线的2500人减少到800人左右,人员减少四分之三。董事长丁尔民告诉记者,不论是老厂上的现代物流仓储线,还是新设备的投产,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用工少,二是速度快,三是产品准确率高,尤其是第三点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十三五”期间,华鼎将继续加大先进装备的引进和新材料的开发,为企业发展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浙江丹吉雅集团有限公司从2012年引进ERP系统,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将袜子生产从制造、装袋、出货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了ERP管理系统,减少职工操作失误,企业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仅2013年原料仓库库存就节约成本1500万元。自动化袜机的投入使用,使8个人的工作量由1个人完成,生产效率提高8倍。董事长洪冬英把这称为小产品、大效益,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新凤鸣集团通过装备调整,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2014年企业总产量提高了25%,纺丝产量提高了45%,用工则从7000人降到6500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


  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用工、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浙江很多企业的自觉意识。


  调整考验政府管理智慧


  浙江海宁的经编和家纺产业发展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宁经编业不论是发展规模、装备能力,还是产品开发水平都位居全国第一;许村家纺业是典型的“小企业大产业”的典范,已逐步走上了产业集约化、产品市场化、品种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特色产业之路。2014年依靠经编、家纺、皮革和太阳能四个产业的推动,海宁首次实现了税收过百亿。


  在经编、家纺产业发展过程中,海宁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推手作用功不可没。海宁政府平均每三年推出系列专项规划,这个规划并不是静态的数字要求,政府随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进行调整修订,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路径和重点,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平台带动、创新驱动、品牌撬动、协会助动等多措施引导纺织产业加快调整,转型升级。同时,海宁市财政每年都要投入5亿元为纺织产业发展输血。


  正是在海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宁经编产业园近几年依靠政府引导,以“服务业创新发展”为调整方向,把经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融入海宁服务业“一带十区”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动海宁经编产业升级。


  许村镇政府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大刀阔斧撤除了400多万平米的家庭式作坊违建厂房,规范许村家纺产业在园区内形成集聚化发展合力,以政府为推手,规范当地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进一步上水平上档次。


  在当前很多地方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如何规范引导园区产业实现良性发展,以先进装备和创新产品发展产业集聚力和市场竞争力,浙江海宁政府服务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此文出自“中国纺织网”